1 前言czggzy.czs.gov.cn/uploadfiles/201911/20191106150420740.pdf1 1前言...

Post on 30-Sep-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I

目 录

1 前言...........................................................................................................1

2 概述...........................................................................................................2

2.1 调查目的和原则............................................................................ 2

2.1.1 调查目的............................................................................. 2

2.1.2 调查原则............................................................................. 2

2.2 调查范围........................................................................................ 2

2.3 调查依据........................................................................................ 3

2.3.1 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3

2.3.2 相关文件............................................................................. 4

2.4 调查方法........................................................................................ 4

3 场地概况.................................................................................................. 7

3.1 项目区域位置与周边关系............................................................ 7

3.2 区域环境状况................................................................................ 8

3.2.1 区域污染源分析................................................................. 8

3.2.2 场地环境风险区域划分及污染物识别.............................9

3.3 场地使用现状和历史.................................................................. 10

3.4 相邻场地的使用现状和历史......................................................10

3.5 场地利用规划.............................................................................. 10

4 工作计划.................................................................................................11

4.1 项目管控范围.............................................................................. 11

4.2 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11

4.3 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 11

II

4.3.1 样品的采集....................................................................... 11

4.3.1.1 废渣的采集.................................................................... 11

4.3.1.2 渣场区土壤的采集........................................................12

4.3.1.3 农田土壤的采集............................................................ 12

4.3.2 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12

4.3.2.1 废渣的保存与运输........................................................13

4.3.2.2 土壤的保存与运输........................................................13

4.4 采样方案...................................................................................... 14

4.4.1 布点依据........................................................................... 14

4.4.2 遗留废渣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14

4.4.3 地表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15

4.4.4 土壤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16

4.4.5 地下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18

4.5 分析检测方案.............................................................................. 18

5 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20

5.1 现场探测方法和程序.................................................................. 20

5.2 采样方法和程序.......................................................................... 20

5.3 实验室分析.................................................................................. 21

5.3.1 遗留废渣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21

5.3.2 地表水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21

5.3.3 土壤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21

5.3.4 地下水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22

5.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2

6 结果和评价............................................................................................ 24

III

6.1 区域遗留废渣储量勘测结果......................................................24

6.2 区域遗留废渣检测结果和评价..................................................24

6.2.1 区域遗留废渣检测结果...................................................24

6.2.2 区域遗留废渣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25

6.3 区域地表水检测结果和评价......................................................26

6.4 区域土壤检测结果和评价..........................................................26

6.5 地下水结果分析和评价.............................................................. 26

7 结论和建议............................................................................................ 28

7.1 结论.............................................................................................. 28

7.2 建议.............................................................................................. 29

1

1 前言

本项目所在地濠头乡地处“两省三县六乡”交界处,位于汝城县东

北部,距县城 29公里,东接江西上堡乡与桂东县沙田镇、东洛乡接

界。全镇总面积 1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782.6公顷,人口 13374人,

辖 16个村,201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9432万元。

濠头乡内横水垅区域内有较丰富的钨矿资源,钨矿采矿区主要分

布于庙前村。始采于民国时期, 2006年废弃。产生的尾渣总量达 11

多万 m3,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尾渣乱堆至长达 1000米的山坡及山谷

内,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山谷无名小溪直接流经废渣堆流入沤江,

沤江注入东江湖、经耒水汇入湘江。区域内废渣影响湘江流域的东江、

耒水水质,威胁汝城县饮水安全,影响周围村民农业生产。

2

2 概述

2.1 调查目的和原则

2.1.1 调查目的

本项目拟治理区域位于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区域,鉴于区域重金

属污染情况,对场地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与环境风险评价十分必要,其

主要目的如下:

一是较为全面地掌握场地污染现状,为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提供原

始数据。

二是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为制订污染场地修复方案,确定

工程量与施工范围提供依据。

2.1.2 调查原则

针对性原则:根据第一阶段调查发现的调查区域内土壤和污染源

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查,突出重点,制定调查方案。

规范性原则:严格按照目前国内场地环境调查及监测的相关技术

规范进行调查,保证调查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调查目标、调查时间、调查经费以及现

场条件等客观因素,保证调查过程切实可行。

2.2 调查范围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及业主要求,本项目的调查范围是濠头乡横水

垅区域,区域总面积 24万 m2(其中废渣堆存区域 3.4万 m2)。

3

2.3 调查依据

2.3.1 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01月)

(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3)《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325-1999)

(4)《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办法》(2008)

(5)《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2009)

(6)《地表环境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1992)

(9)《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HJ332-2006)

(10)《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样品分析测试技术规定》(国家

环境保护部)

(11)《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产品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前

处理)技术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部)

(12)《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部)

(13)《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HJ25.1-2014);

(15)《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

(16)《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

(17)《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18)《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1998);

(19)其它与本项目有关的规范、标准。

4

2.3.2 相关文件

(1)《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

(2)《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3)《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4)《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国办发〔2013〕

7号);

(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6)《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有色金属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

见》(2011年);

(7)《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监督管理办法》(2008年);

(8)《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9)《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

(10)《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11)《湖南省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12)《关于开展历史遗留废渣调查的通知》;

(13)其它与本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

2.4 调查方法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

并配合便携式仪器重金属仪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来初步确

定场地潜在的污染因子,为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确定采样布点方案

和重点关注污染物提供确切的依据。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按照土壤、地下水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开

展调查工作,根据场地使用功能和污染特征的不同,采用分区布点法

5

和系统布点法相结合进行监测点位的布设,同时采用 XRF确定采样

深度及实验室检测因子分析工作,根据实验室样品检测数据及分析结

果确定污染物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迁移状况等详细情况。

调查工作完成后,根据相关的标准,确定主要污染物、污染范围,

为风险评估及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内容与

程序如下图所示。

6

图 2-2 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

7

3 场地概况

3.1 项目区域位置与周边关系

项目所在地位于濠头乡沤江流域东侧横水垅钨矿区,濠头乡位于

汝城县东北部,距县城 29公里,有县道 X007通至濠头乡,乡村道

路通至项目现场,道路可满足车辆出入。

图 3-1项目位置图

项目区域水系为东江水系,山谷无名小溪直接流经废渣堆流入沤

江,沤江进东江入东江湖、经耒水汇入湘江。水系图如下图所示。

项目所在地

8

图 3-2区域水系图

3.2 区域环境状况

3.2.1 区域污染源分析

郴州市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域早于上世纪民国时期已经

进行采选活动。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乡镇企业开始对横水垅钨矿进行

开采、冶炼,但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及环保意识的缺乏,濠头乡横水

垅区域遭受到污染。近年来,为响应国家及政府和号召,一些新兴的

矿业企业也已经陆续关停,但濠头乡横水垅区域内仍遗留有许多重金

属污染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场地内的污染来源主要为废渣淋滤液。

9

3.2.2 场地环境风险区域划分及污染物识别

场地为钨矿开采区,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1-2014)附录 B中“表 B.1常见场地类型及特征污染物”,黑色

金属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潜在特征污染物类型为重金属、氰化物;本

项目不涉及黄金选矿,因此场地潜在污染物类型为重金属,通过第一

阶段对场地原使用单位生产产品、生产工艺、产污环节等资料的调查。

为了了解区域内废渣、土壤的污染程度及主要特征污染物,随

机选取区域内遗留废渣和土壤样品,经预处理后用手持式 X荧光光

谱仪(XRF)进行检测分析,其检测结果如表 3-1所示。

表 3-1 样品 XRF分析检测结果(单位:mg/kg)

样品名称检测项目及结果

镍 锰 铜 汞 锌 镉 铅 砷 铬

废渣 1 ND 364 1864 ND 6931 94 9158 873 139

废渣 2 ND 212 657 ND 2560 31 3059 135 47

废渣 3 ND 189 872 ND 3149 25 1887 182 64

土壤 1 ND 237 308 ND 891 ND 1242 313 ND

土壤 2 ND 23 89 ND 237 ND 417 36 ND

土壤 3 ND 128 214 ND 118 ND 153 75 ND

备注:1、样品分为废渣、土壤两种类型,均为污染点位随机取样;

2、ND表示未检出。

根据检测结果中各重金属的含量,结合相关元素的标准值,初

步判断该区域内存在的重金属污染主要为铜、锌、镉、铅、砷。本方

案以此为初步依据,对区域内的污染现状做详细的调查分析。地下水

增加硫酸盐、氨氮、亚硝酸盐氮等常规指标。

10

3.3 场地使用现状和历史

场地原为林地,上世纪在场内发现钨矿矿脉,于民国时期村民开

始私采,2006年所有矿洞关闭,废弃至今,现为废弃工矿企业用地。

3.4 相邻场地的使用现状和历史

相邻场地原为林地,现场地西侧、南侧山坡进行修坡,种植黄桃

林,现为农用地。

3.5 场地利用规划

场地位于汝城县濠头乡庙前村大窝里组,远离城区,无详细用地

规划,根据现状场区及周边大量种植黄桃林,改区域未来规划用地为

农用地。

11

4 工作计划

4.1 项目管控范围

根据现场勘察及区域环境调查结果,确定项目管控范围为汝城县

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管控面积为 540亩。

4.2 区域水文地质情况

场地内地表水系多为季节性流水,常年性流水主要在低洼及沟谷

地带,暴雨期易形成山洪,冲刷谷底,地下水浅层以潜水为主,主要

以微弱潜水或风化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以蒸发排泄或向低

洼地带径流为主,深层以构造裂隙水为主,主要有大气降水补给,以

蒸发或自流的形式向低洼地带排泄。

4.3 样品的采集、保存与运输

4.3.1 样品的采集

根据现场踏勘及区域主要污染物的识别,本次调查的主要样品分

为废渣、渣场区土壤、农田土壤三大类。

4.3.1.1 废渣的采集

根据《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1998)相关

要求,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本次废渣的采样点布设采用各废渣堆

按系统采样法进行布点采样,具体为根据各废渣堆分布形状,分别在

渣堆两端及中部共布设 3个采样点。

样品的采集采用机械钻孔,对取样容器中的上、中、下三个部位

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形成该采样点的废渣样品。

12

4.3.1.2 渣场区土壤的采集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

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的相关要求,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

况,本次渣场区土壤的采样点水平方向布设采用各废渣堆区域按系统

随机布点法进行布点采样,具体为根据各废渣堆分布形状,分别在渣

堆区域两端及中部共布设 3个采样点。

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样点垂直方向的采样深度按 0.5~2m等

间距采样,即每个采样点的土壤样品均分别为 0~0.5m、0.5~1m、

1~1.5m、1.5~2m共计 4个样品。

4.3.1.3 农田土壤的采集

为了解区域内的废渣对周边农田土壤的污染程度,根据《场地环

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的相关要求,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本次农田土壤的采

样点水平方向布设采用各废渣堆周边区域系统随机布点法进行布点

采样,每个废渣堆周边布设 3个采样点,此外,在距污染区域 500m

处设置 3个背景点,进一步判断污染区域废渣对周边农田土壤的污染

情况。

根据重金属的迁移性,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各采样点垂直方向的

按 0~0.2m、0.2~0.5m、0.5~1m的取样深度进行采样分析。

4.3.2 样品的保存与运输

本项目所采样品主要为固体废物及土壤,根据现场情况及相关历

史资料了解,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所取样品中不含有机物

或挥发性污染物。

13

4.3.2.1 废渣的保存与运输

根据《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 20-1998)相关

要求,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本次所取废渣样品的保存与运输主要

遵循以下原则:

1、每份样品保存量至少应为试验和分析所用量的 3倍;

2、样品装入容器后应立即贴上样品标签;

3、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

4、运输过程中应严格密封保存,防止样品泄漏造成二次污染;

5、样品保存应防止受潮或灰尘等污染;

6、样品保存期为 1个月,易变质的不受此限制;

7、样品应在特定场所由专人保管;

8、所有样品的保存、运输应作好详细的记录。

4.3.2.2 土壤的保存与运输

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关要求,结合

项目现场实际情况,本次所取土壤样品的保存与运输主要遵循以下原

则:

1、在采样现场样品必须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

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类装袋保存;

2、运输过程中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沾污。对光敏感的样品

应有避光外包装;

3、由专人将土壤样品送到实验室,送样者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

点核实样品,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

份备查;

4、所有样品按样品名称、编号和粒径分类保存;

14

5、样品应保持干燥、通风、无阳光直射、无污染;要定期清理

样品,防止霉变、鼠害及标签脱落。样品入库、领用和清理均需记录。

4.4 采样方案

4.4.1 布点依据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场地环境

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 HJ/T91—2002)、《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HJ/T20—1998)、《关于开展历史遗留废渣调查的通知》(湖南省

环境保护厅)等文件,以及本项目相关资料分析和现场踏勘结果确定

本次采样布点方案。

4.4.2 遗留废渣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

本项目主要为历史遗留污染废渣综合治理项目,根据项目相关资

料,本次调查废渣监测点位主要为治理范围内遗留的各废渣堆,11

个废渣监测点位,共 33个废渣样品。废渣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

按 HJ/T20的要求进行。废渣采样点位如图 4-2所示。

表 4-2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域废渣取样布点统计表

采样项目 布点数 样品数

项目治理范围各废渣堆 11 33

15

4.4.3 地表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

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地表水

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

素确定。

本项目主要为历史遗留污染废渣综合治理项目,根据项目相关资

料,本次调查地表水监测点位主要为流经污染区域的无名小溪及区域

内废弃矿洞的涌水,共设置 4个地表水监测点位。其中 1~3#水样为

无名小溪地表水样品,按污染区域上、中、下游采样;4#水样为 11#

废渣点矿洞涌水。地表水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按 HJ/T91的要求

进行。区域地表水采样点位如图所示。

表 4-3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域地表水取样布点统计表

采样项目 布点数 样品数

污染区域山谷小溪 3 3

11#废渣点矿洞涌水 1 1

16

4.4.4 土壤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

状况等因素确定。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本次进行了土壤详细补充调查,

土壤监测点位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废渣场地土壤监测

采样地点为废渣底部土壤,根据《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25.2—2014)要求,单个监测地块的面积不超过 1600m 2。采取

废渣底部土壤点位 33个,采样深度为 2m,根据规范要求,按 0-0.5、

0.5-1m、1-1.5、1.5-2m分层取样。共计样品数 132个。

(2)废渣周边土壤监测

现阶段主要为果园,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 395-2012),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

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应设

3个点。土壤污染纠纷的法律仲裁调查的样点数量要大,可采用 1~5

个样点/hm2。废渣周边土壤采取样品 34个,根据规范要求,采样深

度为 1m,按 0-0.2m、0.2-0.5m、0.5-1m深度取样,共采集样品 102

个。

(3)背景点土壤样品监测

根据场地情况在场地东侧设置 3个背景点样品,分层采样要求同

废渣周边土壤监测方案,按 0-0.2m、0.2-0.5m、0.5-1m深度取样,共

采集样品 9个。

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与流转按 HJ/T166、HJ/T20 及 HJ/T298

的要求进行。区域土壤采样点位如图所示。

表 4-4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域土壤取样布点统计表

17

采样项目 布点数 样品数

废渣堆存区底部土壤 33 132

废渣周边林地土壤 34 102

背景点位土壤 3 9

合计 70 243

18

4.4.5 地下水监测采样点布设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项目区域土层较薄,浅层地下水少,本次采样拟

在项目区域周边居民居住区水井采取地下水样品,该居民居住区位于

项目区域西侧,处于地下水流向下游位置,采样结果可反映区域污染

源对地下水的环境影响。基于以上因素,本次采样点的布设具有合理

性,检测结果具有代表性。区域地下水采样点位如图所示。

表 4-5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域地表水取样布点统计表

采样项目 布点数 样品数

地下水 2 2

4.5 分析检测方案

样品使用的分析检测方法来源于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

标准等,其检测方法的名称或代号以及对应的方法检出限如表 4-6所

示。

表 4-6样品分析检测方法

类别 项目 依据 检出限

土壤

镉 GB/T 17141-1997 0.01mg/kg

铅 GB/T 17141-1997 0.1mg/kg

砷 GB/T 17134-1997 0.5mg/kg

铜 GB/T 17138-1997 0.5mg/kg

锌 GB/T 17138-1997 0.5mg/kg

固废

pH GB/T15555.12-1995 0.01无量纲

镉 GB 5085.3-2007 0.0003mg/L

铅 GB 5085.3-2007 0.0001mg/L

砷 GB 5085.3-2007 0.0002mg/L

铜 GB 5085.3-2007 0.0001mg/L

锌 GB 5085.3-2007 0.0001mg/L

水样

pH GB/T6920-1986 0.01无量纲

镉 GB/T7475-1987 0.0003mg/L

铅 GB/T7475-1987 0.0001mg/L

19

砷 HJ694-2014 0.0002mg/L

铜 GB/T7475-1987 0.0001mg/L

锌 GB/T7475-1987 0.0001mg/L

硫酸盐 DZ/T 0064.65-1993 0.5mg/L

氨氮 HJ 535-2009 0.025mg/L

亚硝酸盐氮 GB/T 7493-1987 0.003mg/L

20

5 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

5.1 现场探测方法和程序

通过走访当地百姓、钻探揭露、地质调查等方法可以综合推断:

该区域内尾矿渣堆区均从 20世纪 50年代中期开始开采,开采手段基

本为传统小作坊式,持续近半个世纪。尾矿渣堆区地层主要由第四系

填土、根植土、含钨、锑等矿物元素的废渣、下伏基岩为震旦系板岩、

砂岩等组成,上覆土层较薄约 1m,多处地方岩石直接外露。尾矿渣

堆结构较松散,厚度深浅不均,现场除了 3#和 11#废渣点废渣稍厚,

其他 9处废渣点废渣厚度多半介于 1m-6m之间,所有废渣点抗山洪

水冲刷能力较差,特别是 4#、5#、6#、7#废渣点呈带状分布,坡顶

和坡地标高相差很大,局部地方高差超过 100m。

本次废渣边界调查采用穿越法及追索法进行,同时利用背包钻机

配合小型洛阳铲、螺纹钻进行野外取芯进行肉眼鉴定,最终确定废渣

边界。确定废渣边界后,在其范围内布设 46个简易钻孔,以确定废

渣填埋厚度。为废渣贮藏量计算及设计提供依据。并通过测量软件

CASS9.0进行方格网计算。

5.2 采样方法和程序

根据《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HJ/T20—1998)、《关

于开展历史遗留废渣调查的通知》(湖南省环境保护厅)等的相关要

求。布点数量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

确定。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采样点布设:对于堆存的废渣或尾矿库,可按对角线型、棋

盘型等点分布确定采样点位置;对于河道边带状分布淤积的尾砂,根

21

据河道几何形状进行分段,每段沿着中轴线均匀布点。每个污染源根

据其面积大小布设 3-5个采样点。

2、样品的采集:每个采样点按三个不同深度在一根垂线上分别

采集重量相等的 3个样品,然后将其混合均匀,作为该采样点的样品。

对于堆存的废渣,可用铁铲刨出一个剖面进行不同深度的采样;对于

细粒尾砂可用采样钻钻孔取样,也可刨出剖面采样。单个采样点样品

采集的重量为 1公斤。

5.3 实验室分析

5.3.1 遗留废渣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监测项目(历史遗留废渣)包括

pH、铜、砷、镉、铅、锌。

废渣评价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5.3.2 地表水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监测项目(地表水)包括 pH、铜、

砷、镉、铅、锌。

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

5.3.3 土壤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监测项目(土壤)包括总铜、总砷、

总镉、总铅、总锌。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废渣堆存区域底部土壤执行《重金属污

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DB43/T1125-2016)工业用地标准,废渣周

边林地及果园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22

5.3.4 地下水监测项目及评价标准

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监测项目(地下水)包括 pH、铜、

砷、镉、铅、锌、硫酸盐、氨氮、亚硝酸盐氮。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执行《地下水质量标

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

5.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本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分为现场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控制管理两

部分。

1、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时详细填写现场观察的记录单,比如土壤层的深度,土

壤质地,气味,水的颜色,气象条件等,以便用于后期的采样和修复。

为评估从采样到样品运输、贮存和数据分析等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效

果,本项目在现场采样过程中设定现场质量控制样品,包括现场平行

样、现场空白样、旅行空白样等。在采样过程中,同种采样介质,每

天取 1-2个采样点的某些检测项目做双样。

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实

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前者是实验室内部对分析质量

进行控制的过程,后者是指由第三方或技术组织通过发放考核样品等

方式对各实验室报出合格分析结果的综合能力、数据的可比性和系统

误差作出评价的过程。为确保样品分析质量,本项目土壤样品分析单

位将选取具国际或国内双认证资质的实验室进行。为了保证分析样品

的准确性,除了实验室已经过 CMA认证,仪器按照规定定期校正外,

在进行样品分析时还对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随时检查和发现分析测

23

试数据是否受控(主要通过标准曲线、精密度、准确度等)。样品测

定过程中,按照相关规范要求,每 20个样品设置 1个质量保护样(双

样,任选一个样品进行同样的编号,进行同样的测定)。

24

6 结果和评价

6.1 区域遗留废渣储量勘测结果

本次调查各渣堆的废渣量由第三方有资质的勘测公司进行现场

勘察,其计算方法和计算依据详见“8.3 现场勘测报告”。

本项目尾矿渣堆埋藏量根据钻探资料及现场测量其埋藏量约为:

114000m3。各废渣堆废渣埋藏量情况如下表 6-1所示:

表 6-1 各废渣堆废渣埋藏量统计表

编号 废渣埋藏量(m3)

1# 9000

2# 10000

3# 10980

4# 13230

5# 11520

6# 9270

7# 17730

8# 5940

9# 5940

10# 7430

11# 12960

合计 114000

6.2 区域遗留废渣检测结果和评价

6.2.1 区域遗留废渣检测结果

本项目主要为历史遗留污染废渣综合治理项目,根据项目相关资

料,本次调查固体废物监测点位主要为治理范围内遗留的各废渣堆,

25

本次调查针对区域内遗留的 11个废渣堆,共取 33个废渣样品。

6.2.2 区域遗留废渣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从表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取 33个废渣样品的酸浸浸出液中

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的标准限值,因此,所取样品均为一般固废。

1-1、1-2、2-1、2-2号样品水浸浸出液的铅、砷重金属含量超过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因此,

1-1、1-2、2-1、2-2号样品所代表的区域为一般 II类工业固体废物。

其余样品水浸浸出液各项指标均未超标,为一般 I类工业固体废

物。

结合采样布点及各点位重金属污染程度,各废渣堆污染程度情况

及面积统计如下表所示,项目区域内有 3.4万 m2的污染场地共计 11.4

万 m3废渣。其中一般 II类废渣堆面积 0.58万 m2,共计 1.9万 m3;

一般 I类废渣堆面积 2.82万 m2,共计 9.5万 m3。

表 6-4区域废渣污染范围统计表

属性 渣堆点位 方量(m3)

一般 II类固废

1号渣堆 9000

2号渣堆 10000

共计 19000

一般 I类固废

3号渣堆 10980

4号渣堆 13230

5号渣堆 11520

6号渣堆 9270

7号渣堆 17730

8号渣堆 5940

26

9号渣堆 5940

10号渣堆 7430

11号渣堆 12960

共计 95000

由于区域内的废渣露天堆放,且大量一般 II类固废堆存在小溪河

道及两侧,经小溪水体或降水的冲刷,使废渣中的重金属浸出。含有

重金属的水体一部分渗入周边土壤,一部分汇入山谷内的小溪,沿溪

水流入下游居民集中区,最终汇入沤江。重金属随水体的迁移,对周

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6.3 区域地表水检测结果和评价

本次调查共采取地表水样品 4个,地表水重金属检测结果如表

6-5所示。

根据环境质量调查结果,山谷小溪从上游至下游水中重金属浓度

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内所取的地表水 1#样品(流经渣堆后点位)

的铅、砷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4#水样为 11#渣堆矿洞涌水,水中各项重金属指标未超《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6.4 区域土壤检测结果和评价

为了解区域内土壤污染现状,对区域内土壤进行分析,共采取土

壤样品 234个,废渣堆底部污染土壤面积为 33864.7m2,污染土方量

为 35820.6m3,其中重度污染土壤 8723.7m3,中轻度污染土壤 27096.9

m3;废渣周边污染土壤面积为 29792.8m2,污染土方量为 7713.44m3,

其中重度污染土壤 2924.8m3,中轻度污染土壤 4788.64m3。

6.5 地下水结果分析和评价

27

本次调查共采取地下水样品 2个,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

T14848-93)III类标准为评价标准,两个地下水样品中中 pH、硫酸盐、

氨氮、亚硝酸盐氮、铅、镉、锌、砷、铜 8个指标均为超标,说明区

域地下水尚未受到了污染。

28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本次汝城县濠头乡横水垅钨矿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调查总面

积 24万 m2(其中废渣堆存区域 3.4万 m2),完成 70个土壤点位 243

个土壤样品、11个废渣点位 33个废渣样品、4个地表水样品、2个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检测,区域污染程度与范围的确定。主要结论如下:

1、区域遗留重金属废渣情况:项目区域内 11个废渣堆面积为 3.4

万 m2,废渣量共计 11.4万 m3。其中 1#、2#废渣点为一般 II类固体

废物,废渣量为 1.9万 m3;3#-11#废渣点为一般 I类固体废物,废渣

量为 9.5万 m3。

2、区域土壤污染情况:废渣堆底部污染土壤面积为 33864.7m2,

污染土方量为 35820.6m3,其中重度污染土壤 8723.7m3,中轻度污染

土壤 27096.9m3;废渣周边污染土壤面积为 29792.8m2,污染土方量

为 7713.44m3,其中重度污染土壤 2924.8m3,中轻度污染土壤

4788.64m3。

3、地表水环境质量情况:1)4个地表水采样点位中,山谷小溪

从上游至下游水中重金属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内所取的地表水

1#样品(流经渣堆后点位)的铅、砷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III类标准。

4、地下水环境质量情况:以《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III类标准为评价标准,两个地下水样品中中 pH、硫酸盐、氨氮、亚

硝酸盐氮、铅、镉、锌、砷、铜 8个指标均为超标,说明区域地下水

尚未受到了污染。

29

7.2 建议

由报告分析得出,废渣对周边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均造成了一

定程度的污染,须对其进行污染管控措施,管控思路为区域内废渣集

中或就地处置;污染土壤覆 50cm土阻隔污染并生态恢复。主要建议

如下:

1、区域内属性为一般 II类固废的废渣,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要求建设一般 II类场,

进行异位填埋处理。

2、区域内属性为一般 I类固废的废渣,转运较方便,按《一般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中要求在

山谷处建设一般 I类场,进行异位填埋处理。位于山腰至山顶,交通

不便,转运困难,建议就地填埋处理,完善的支档和排水措施,并进

行生态恢复,较大坡度处继续网格梁护坡。

3、渣堆转运后暴露出来的污染土壤进行覆土原位阻隔,并生态

恢复。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