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87
玉玉玉玉玉 扬扬扬扬扬扬扬 扬扬扬 扬扬扬扬扬扬扬扬扬扬 扬扬扬

Upload: tieve

Post on 23-Jan-2016

16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五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三) ---- 轮回选择.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现代的植物育种工作不仅是要在当前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更要考虑到能 在长远的时期内在保持现有的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作物的遗传基础,以便为今后长远的育种目标服务。. 在遗传学诞生之前,人类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作物育种工作,但那时的育种主要是从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或以引种或以驯化为主,并且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并不大,人类生存周围的环境中,植物的资源大量存在,遗传基础非常丰富。.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Page 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五节、玉米育种途径和方法(三)

---- 轮回选择

Page 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一、轮回选择的意义

Page 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现代的植物育种工作不仅是要在当前培育出优质、高产、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更要考虑到能在长远的时期内在保持现有的品种资源的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作物的遗传基础,以便为今后长远的育种目标服务。

Page 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在遗传学诞生之前,人类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作物育种工作,但那时的育种主要是从自然变异中进行选择或以引种或以驯化为主,并且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作用并不大,人类生存周围的环境中,植物的资源大量存在,遗传基础非常丰富。

Page 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然而,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在各个地方、不同的环境中迅速开展,在改善人类生活的质量的同时也在迅速地恶化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不仅表现在环境的污染方面,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的大量丧失。

Page 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正以每天 3 个的速度灭绝,这使得人类赖以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正在不断削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植物育种的种质资源大量丧失,育种的遗传基础迅速狭窄化,育种工作进展日趋缓慢,尽管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缓物种的丧失,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Page 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在育种工作中,目前育种工作者常用的方法是系谱法,尽管育成的品种能基本上满足生产和生活的要求,但育成的品种的遗传基础非常狭窄,加之各个育种单位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工作中,所利用的种质基本上雷同,使得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品种的遗传基础单一,并再进一步以此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群体,如此循环下去,将不断恶化育种工作的物质基础,使农业生产面临着极其危险的灭顶之灾。

Page 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另一方面,在育种工作中,育种工作者面临的性状大多数是数量性状,由大量的基因控制的。而育种工作中,常用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的系谱法,这对数量性状的选择是非常不利的。

Page 1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从理论上讲,如果决定某一数量性状的基因有20 对,在一个杂交后代群体中,出现 20 对基因位点均为有利纯合基因的概率只有( 1/4 ) 20 ,为了选育出这样一个个体,所需种植的群体是非常大的。采用常规的育种方法是远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将所有的符合要求的优良基因集中到一个个体内。

Page 1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还有,随着不断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原有的地方品种不断被淘汰,使得育种工作中的亲本间的血缘关系日趋接近,种质资源日趋狭窄,给育种各种和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Page 1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例如:美国生产上种植的玉米品种血缘的 80%来自于 Lancaster 和 Reid Yellow Dent 这两个品种。我国玉米生产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我国玉米生产上种植的品种血缘关系,也主要来自于四大种质即:塘四平头、旅大红骨以及美国的 Lancaster 和 Reid Yellow Dent 。

Page 1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因此作物遗传育种工作者必须制定出一个育种方案,这个方案既不需要种植很大的群体以供选择,又能使群体中的优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优良基因的集中程度不断加大,从而使育种工作者能够选育出优良基因较多的个体。轮回选择就是具有这种特点的育种方案。

Page 1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是创造改良群体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从原始群体(基础群体)中根据一定的目标性状选择一定数量的个体,并在以后的世代中使它们重组,以产生新的群体,在此基础上,再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创造优良基因频率较高(或具有丰富基因储备)的改良群体。

Page 1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的基本概念在于:通过对群体中个体的选择和杂交重组,不断打破原有群体的遗传平衡,再通过随机交配使其达到新的平衡,这样,使群体中的优良基因频率不断改变。群体不断得到改良。

Page 1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包括三个过程: 1 、产生后代系; 2 、在设置重复的试验区域内评价后代系; 3 、选出优良的后代系进行杂交重组合成改良群体。

Page 1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这种选择方法结合了个体选择和混合选择的优点,在选择的过程中, 凡发现优良的后代系可通过自交培育成自交系,在对测交种的比较试验中,可选育出优良的杂交种,经改良的群体如符合生产的要求可以直接用于生产。

Page 1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克服了通常选育自交系工作中,由于严格的自交(或近亲繁殖)使基因型迅速纯合从而限制了基因的分离和重组的缺点,它变严格的近亲繁殖为适度的近亲繁殖,使得基因型缓慢地接近纯合,这样,通过反复的分离、重组,就可能有效地打破优良基因与不良基因的连锁,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的机会,使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不断提高。

Page 1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它不仅包括了群体的改良,也包括了在群体改良的基础上选育自交系和组配杂交种,所以说:轮回选择不是单一的育种手段,而是一套完整的育种体系。

Page 2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的概念最初由 Hays 等( 1919 )提出,并在玉米育种工作中应用。 Jenkins(1940)首次报导了对玉米自交系一般配合力选择的试验结果,以研究加性遗传效应。 Hull(1945) 叙述了玉米自交系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方案,目的是研究非加性遗传效应。从那以后,这种育种方法才被称为轮回选择,并逐渐成为遗传学与育种工作的重要方法。

Page 2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继之, Comstock(1949) 又提出了相互轮回选择的程序,对两个基本群体进行相互轮回选择,这样把加性和非加性遗传都已包括在内。 1970 年Hallauer 等以玉米双穗群体为材料,采用相互全同胞轮回选择的程序,同时改良两个群体; 1971 年Paterniani 等又提出了改良的相互轮回选择。

Page 2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从 20 世纪初提出轮回选择的概念,至今已80 多年的历史,轮回选择作为一种有效的育种手段已在各种作物上加以应用。用这种程序,在玉米育种工作中进行了大量的群体改良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的较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改良的群体中选育出的自交系组配成的杂交种的种植面积占美国玉米播种面积近 50% 以上。

Page 2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二、轮回选择的原理

Page 2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性状的遗传变异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也是育种群体应具备的主要条件。育种工作能否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育种群体中的遗传变异的丰富与否以及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在育种工作中,育种工作者选择的性状很多是数量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严格地选择使得中选率下降,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群体中有利基因的重组与累积。

Page 2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如果在育种的群体中保持多样的遗传变异,使种质丰富多样,同时采用周期性的系统选择来改良群体的遗传组成,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育种需要的优良基因型,则可以增加入选的机率。目前在玉米育种工作中,主要是通过轮回选择的程序来改良群体。

Page 2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通过多轮的选择,可将优良基因累加起来,从而增加群体内优良基因的频率,使群体得到改良。同时,通过多设重复,多点鉴定,可克服环境对数量性状的影响,也利于将优良个体挑选出来。

Page 2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群体改良以优良种质为对象,采用轮回选择的方法,依照育种目标,经过选择优良个体自交(或杂交),测交鉴定,再选优系互交等步骤合成改良群体,照此程序轮回若干次,可打破基因连锁,增加基因重组的机会,提高群体中优良基因的频率,从而提高选择效果。

Page 2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三、轮回选择的方法

Page 2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选轮回选择方法的类别----------------------------------------------------------------------------Ⅰ. 群体内的轮回选择 1. 表型或混合选择 (Gardner, 1961) 2. 改良的穗行选择 (Lonnquist, 1964) 3. 半同胞选择 ( 一般配合力的选择 ) (Jenkins, 1940) 4. 半同胞选择 ( 特殊配合力的选择 ) (Hull, 1945) 5. 全同胞选择 (Hull, 1945) 6. 自交系选择 (S1 、 S2等 )_____ ____(Hull, 1945) Ⅱ. 群体间的轮回选择 7. 相互轮回选择 (Comstock 1949) 8. 用自交系作测验种的相互轮回选择 (Russell, 1975) 9. 改良的相互轮回选择Ⅰ (Paterniani, 1977) 10. 改良的相互轮回选择Ⅱ (Paterniani, 1977) 11. 相互全同胞选择 (Hallauer, 1970) ----------------------------------------------------------------------------

Page 3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简单轮回选择; 基本群体第一季: 自交一定数量的单株, 成熟时决定当选单株 ↓ 第二季: 当选单株内所有可能形式的杂交, 混收种子 ↓第三季: 新的基本群体

Page 3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1 、半同胞轮回选择(Recurrent Half-Sib Selection)

Page 3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一代,自交和测交。从基本群体( C0 )中,选

择百余株至数百株自交,同时以自交株的花粉与测验种组配对应的百余个至数百个测交种;

Page 3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二代,测交种比较。室内保存与测交种对应的自交株种子,对测交种(已获得对应自交株种子的测交种)进行综合鉴定(包括异地鉴定),选 10 %最优测交种;

Page 3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三代,组配杂交种。把当选的 10 %最优测交种对应的室内保存的自交株的种子种成穗行,按n(n-1)/2 公式,配成单交种。或用等量种子混合,种在隔离区内,任其自由授粉,繁育合成改良群体( C1 ),即完成第一轮的选择。再以 C1 为基础群体,重复上面的过程,进行第二轮的选择,以后可进行多轮。

Page 3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在每轮中对当选的自交株,可择优株继续自交,育成新自交系。

Page 3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一年 原始群体(优良自然群体或人工合成群体) ↓ 选 100 株以上自交 (S0)-------- 测验种 ×S0

↓ ↓ ↓ 第二年 室内妥善保存自交种子 (S1) 测交种比较试验 ↓ ↓ 第三年 互交区 ←←←根据测交种试验选出约 10% 优系, ↓ 在隔离区进行 ↓ 第一轮改良群体 图、半同胞轮回选择模式图

Page 3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在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过程中,所选用的测验种如果是杂合的群体(杂交种或综合品种),测交种鉴定的结果,可以显示出加性遗传的效应,即反映了所选自交单株的一般配合力,如果选用的测验种为纯合的自交系,则显示出非加性的遗传效应,即反映了自交单株与测验种间的特殊配合力,有可能选育出优良的单交种。

Page 3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BSSS 是 1933-1934 年由 16 个自交系合成的综合种。从 1939年开始进行半同胞轮回选择,当年从BSSS 中选出 167株自交,用双交种 Iowa13 作测

验种,用每个 S0 株的花粉与测验种测交 10 株,得 1

67 个( Iowa13×So) 测交种。

Page 3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1940 年,对 167份自交 S1 代和其相应的 167 个

测交种作鉴定试验,主要按测交组合产量性状及其他

性状选出 10 份最优组合(测交种)的亲本自交系 S1 。

用这 10 份优系轮交配成 45 个单交种,再用这些单交种的等量种子在隔离区中自由授粉,就获得了经过一

轮半同胞选择的改良综合种 BSSS ( HT ) C1 ,完成

第一轮半同胞选择。以后大致以相同方式连续进行到第七轮:

Page 4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每轮均按测交组合鉴定结果选出 10 份优系合成新

的改良综合品种,即BSSS ( HT ) C2 , BSSS(HT)

C3……BSSS ( HT ) C7 。

为了鉴定各轮的选择效果和遗传进展,将各轮种子贮于冷藏库中,在 1969年制成所需要的测交组合,于 1970-1971 年经过多点试验,获得了下列结果:

Page 4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表、经七轮半同胞轮回选择后爱阿华坚杆综合种BSSS及其测交种的产量 ( 公担 / 公顷 ) 群 体 轮 次 综合种本身产量 测交组合产量 与 Iowa13 与 BSCB1 原始综合种 C0 54.8 63.1 61.1 二轮改良综合种 BSSS(HT)C2 54.5 67.4 63.3 三轮改良综合种 BSSS(HT)C3 55.7 67.7 65.9 四轮改良综合种 BSSS(HT)C4 51.7 68.4 65.0 五轮改良综合种 BSSS(HT)C5 54.9 71.6 70.8 六轮改良综合种 BSSS(HT)C6 58.3 73.4 74.5 七轮改良综合种 BSSS(HT)C7 59.6 74.8 76.6

Page 4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七轮半同胞选择后,综合品种本身产量从 54.8 公担 / 公顷提高到 59.6 公担 /公顷,平均每轮增长量为 0.68 公担/公顷,而 BSSS

( HT ) C7×Iowa13 比BSSSCO×Iowa13 增产 11.

7 公担/公顷,平均每轮增长为 1.65 公担/公顷;

Page 4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和另一测验种 BSCB1(R)Cn 制成的各轮测交种也表现出逐轮增长, BSSS(HT)C7×BSCB1(R)Cn比之 BSSSCo×BSCB1(R)Cn增产 15.5 公担/公顷,平均每轮增长量为 2.2 公担/公顷,因而从各轮的改良综合种选育出的自交系在一般配合力上也优于从原始综合种选育出的自交系。

Page 4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例如自交系 B73 和 B78 是分别从第五轮和第六轮改良的综合种选出的,比来自原始综合

种 BSSSCO 的自交系 B14 和 B37 是有较高的

一般配合力。

Page 4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Hull 在 1945年就提出了以纯合自交系做测验种的特殊配合力轮回选择法。此后, Lonnquist 用单交种WFG×M14 作测验种,对品种群体“Krug”进行两轮选择,平均每轮获得 4.2 %的产量增长。

Page 4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Russell 等人用自交系为测验种,在对品种群体进行的五轮选择中,平均每轮产量增长 4.4 %。 Sprague等人在第一轮用单交种(WFG×HY )为测验种,第二轮用自交系 HY 为测验种,对品种群体“ Lancaster”和“Kolkmeier”进行轮回选择,平均每轮得到 4.1% 和 13.6% 的增长。

Page 4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用纯合的或遗传基础狭窄的材料作测验种进行轮回选择对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是效的。

Page 4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2 、全同胞家系轮回选择( Recurrent Full-Sib family Selection )

Page 4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一代,成对杂交。在基本群体中,选择优良单株成对杂交百余至数百个组合即So×So全同胞家系;

Page 5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二代,杂交种鉴定。将成对杂交的全同胞家系种子,约一半进行种植鉴定,另一半贮藏于室内。根据鉴定结果,选择 10 %左右的最优杂交种;

Page 5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三代,合成改良群体。把上代当选的 10 %左右杂交种的贮存种子,按组合等量混合播种于隔离区内,任其自由授粉,合成第一轮改良群体。 在各轮选择过程中,都可择优株自交,育成新的自交系。

Page 5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Moll 和 Stuber(1971) 采用全同胞家系轮回选择用以改良品种 Jarvis 和 Indian Chief以及这两个品种间杂交种和综合种的产量性状,以原始品种为对照,结果每个选择周期的有效增产率 Jarvis 为 21 %, Indian chief为 17%,品种间杂种为 15%,综合种为17%,具体资料如表。

Page 5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表 3-6 、全同胞家系轮回选择对产量的选择效果 (Moll,Stuber , 1971) 群体 增 长 量 每轮每株克数 总计 (%) Jarvis 9.47 21 Indian Chief 6.81 17 品种间杂种 7.21 15 综合品种 9.76 17 --------------------------------------------------

Page 5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3 、相互轮回选择(半同胞) (Reciprocal Recurrent Selection)(Half-sib)

Page 5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一代,自交并相互杂交。这是一种同时改良两个基本群体的半同胞轮回选择,用 A、 B两个群体互为父本、母本,互作测验种,就 A群体而言,选择百余或数百个优良单株进行自交,并以自交株的花粉,给B 群体中的 3- 5 个优株授粉,得相对应的测交种( B×A)。同时,从 B 群体中选百余个或数百个优良单株自崐交,以自交株的花粉给A群体中的 3- 5个优株授粉,得相应的测交种( A×B );

Page 5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二代,测交种比较鉴定。对 A、 B 群体自交单株测配成的测交种进行综合鉴定(包括异地鉴定),同时贮存 A、 B两群的自交穗;

Page 5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三代,合成改良群体。根据上代鉴定之结果,选择 10 %左右最优测交种相对应的贮藏于室内的自交穗种子,分别等量混合种在隔离区内繁育成 A、 B两个改良群体( AC1 与BC1 )。 在两个群体中可选优株自交,育成自交系。

Page 5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群体 A 群体 B第一年 选 300 株以上自交 (S0)—→ B×S0 A×S0 ←——300 株以上自交 (S0) ↓ ↘ ↙ ↓第二年 室内妥善保存自交种子 (S1) 测交种比较试验 室内妥善保存自交种子 (S1) ↓ ↓ ↓第三年 互交区 ←— 根据测交种试验选出约 10% 优系 S1 ,—→互交区 ↓ 在隔离区进行互交 ↓ 第一轮改良群体 A(C1) 第一轮改良群体 B(C1) 图 相互轮回选择模式图

Page 5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Fakorde 等( 1978 )报道对 BSSS 和 BSCB1 两个群体进行了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通过 7 轮选择,群体内杂交种单位面积的产量与单株产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 3- 7 ),如单株产量由 Co×Co 的 66克增加到 C7×C7 的 92 克,产量组成性状如穗长,穗粒行数和粒重都有明显的增加。

Page 6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表、半同胞相互轮回选择对群体杂交种产量的影响 Fokorde ( 1978 )--------------------------------------------------- 性 状 BSSS × BSCB1 Co×Co C7×C7 ---------------------------------------------------产量 ( 公担/ha) 46 64*产量 / 单株 (g) 66 92*穗长 (cm) 14 15*穗直径 (cm) 4.2 4.3 粒长(mm) 8.6 8.6 穗粒行数 15.6 16.4*300粒重 (克 ) 67 72* ---------------------------------------------------

Page 6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4 、相互轮回选择(全同胞) (Reciprocal Recurrent Selection)(Full-sib)

Page 6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这是由 Hallauer(1970) 提出的轮回选择程序,采用这种程序,也是同时对两个群体进行改良,但要求所用的两个群体均为双穗类型。选择方法如下:

Page 6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一代,选株自交和杂交。选择群体 A中双穗单株,一穗自交,另一穗与群体 B 中双穗优株上的一穗成对杂交,以该优株另一穗自交,再以该株花粉给 A群体中的对应株的另一穗授粉,配成百余个至数百个成对 So×So 杂交组合即全同胞家系;

Page 6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二代,杂交种比较。分别贮藏 A、 B两群体中的自交穗种子,而对成对杂交的全同胞杂交种进行综合鉴定;

Page 6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第三代,组配单交种和合成改良群体,根据上代鉴定结果,选择 10 %的最优杂交种相对应的 A、 B两群体自交穗(贮藏的种子),一部分种子等量混合,分别种在隔离内繁育,或按n(n- 1)/2 公式配成单交种后等量混合,分别合成改良群体 AC1 与BC1 ,另一部分种子分别种成穗行,配成 A×B 单交种,通过对单交种的鉴定可选育出优良单交种 。

Page 6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群体 A 群体 B 第一年 选 300 株以上自交 (S0)→ A、 B 群体中自交株之间互交产生全同胞家系 ←选 300 株以上自交(S0) ↓ ↓ ↓第二年 室内妥善保存自交种子 (S1) 全同胞家系比较试验 室内妥善保存自交种子 (S1) ↓ ↓ ↓第三年 互交区 ←— 根据全同胞家系比较试验选出约 10% 优系 S1 ,→互交区 ↓ 在隔离区进行互交 ↓ 第一轮改良群体 第一轮改良群体 A(C1) B(C1) 图、 相互全同胞选择 ( 产生杂交种和改良群体的一种育种程序 )

Page 6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的优点在于: 第一,可同时改良两个群体; 第二,可在改良群体的任何阶段,选出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

Page 6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Hallauer 以 BS10 与BS11 为两个基础群体,进行全同胞交互轮回选择,由表 4-8 可知 BS10 群体经过4轮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产量比Co 群体增加 7%, BS11 经过 4 轮选择后,产量提高 8%,并且 4轮后群体内杂交种比原始群体杂交种增产 70 %,同时也可看出,除这两个群体产量提高外,他们的单株平均穗数也有所增加,抽丝期也略有提早。

Page 6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表 全同胞相互轮回选择的效果 (Hallauer.1987) ------------------------------------------------------- 群体 产量 100 公斤/公顷 单株穗数 播种到抽穗丝的天数 BS10Co 59.9 1.1 74.5 BS10C4 64.1 1.5 73.0 BS11Co 58.2 1.2 79.5 BS11C4 62.8 1.4 77.4 Co×Co 68.0 1.2 75.8 C4×C4 72.8 1.5 75.5 -------------------------------------------------------

Page 7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四、群体改良的效果

Page 7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20 世纪初就对作物群体的改良开始了探讨,在玉米方面,多年来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由于种质资源日益贫乏,加之近缘植物难以利用,欲想打破玉米育种工作的“瓶颈”现象,应走群体改良的路子。

Page 7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Sprague报道,一个玉米综合品种,原始群体含油量为 4.2% ,通过两次轮回选择,含油量上升到 7 %,而对自交系系统选择,经 5 代自交,含油量由原始的 4.97% 上升到 5.62% 。

Page 7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Russell 等报道,以品种 Alph作为原始群体,测验种用自交系 B14 ,经过 5 轮特殊配合力的选择, B14×Alph的每轮增产309kg/ hm2 ( 4.5% );

Page 7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在玉米 BSSS(R) 和 BSSS1(R) 群体中,进行了 5 轮相互轮回选择,每轮收益为 273kg/ hm2

( 4.6 %),以 Iowa13 双交种为测验种,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改良群体B SSS7 (H) ,每轮增益为 165kg/ hm2 ( 2.6% ),在组配的杂交种中, Co×Co优势效应为 15%,而在 BSSS(R)C5 × BSCB1(R)C5 组合中增长达 37%。

Page 7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在改良群体的各轮中,还可以选得优良自交系,如从 BSSS 的每轮选择的改良群体中,分别获得了一系列优良自交系。如自交系 B14 和 B37 ,是在 BSSS(R) 原始群体中得到的,而 B73 和 B84 分别是由 BSSS(HT) 的 C5与C7 群体中选育得到的。在自交的同时也进行杂交种产量等性状的比较。

Page 7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表、从 BSSS 不同轮回群体中选择的 4 个自交系 组配单交种产量比较 ( Hallauer , 1978 )--------------------------------------------------------- 杂交种 产量 (100kg/hm2) 比B14×Mo17增产 %---------------------------------------------------------B14×Mo17 72.5 -B37×Mo17 77.9 6.2B73×Mo17 84.4 16.4B84×Mo17 94.8 30.8---------------------------------------------------------

Page 7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从表中可看出,从 B14 到 B84 ,每更换一个新自交系,它相应测交种的产量就有明显的提高,说明从高轮群体中选出的自交系比从原始群体选出的自交系具有更大的增产潜力。

Page 78: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各省有关科研单位也相继开展了玉米群体改良的工作,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用半同胞轮回选择法对中综1号进行改良,从 CO轮到 C3 轮,每轮的遗传增益为 7 %。

Page 79: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本院( 1989 )研究指出,对基础群体M 4 与M5 进行全同胞轮回选择,经过一轮选择,产量分别提高了 12.9 与 14.1 %,这与杜尔宾 (1976) 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全同胞轮回选择对改良产量是最成功的育种程序”、赖仲铭( 1983 )的报道“全同胞轮回选择只须少量的选择世代,就能对产量取得一定的改良效果”是吻合的。

Page 80: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一项长期的改良工作,以便为育种实践提供能选出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原始材料。假设每轮选择可以得到 2- 4 %的遗传增益,经过若干轮选择,就能期望从改良群体中得较好的杂交种。

Page 81: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轮回选择在异花授粉植物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主要归结于对于异花授粉植物很容易得到大量的测交种,但是在自花授粉植物上则很难应用,主要原因是:在进行轮回选择时,难以获得大量的测交种,并且在选择出优良的个体后,所没选出的个体之间很难做到随机交配,这不利于优良基因之间的重组。

Page 82: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为了充分利用轮回选择改良这一方法以自花

授粉植物,为植物育种服务,育种工作者通过利用雄性不育性来解决配制大量杂交种以及当选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的问题,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大豆、小麦、向日葵、棉花、苜蓿、甜菜、大麦等植物的群体改良和育种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Page 83: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五、开展轮回选择时必须考虑的几个问题

Page 84: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一)为了使长期选择的目标能够达到,应当由政府资助的大学或科研院所等单位进行,并交给有志于这项工作的人去做,不要轻易更动。

Page 85: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二)要选择遗传变异丰富,配合力高的种质资源,这是保证轮回选择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选择方法。

Page 86: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三)在开始一个长期选择计划之前,首先要明确选择目的,因为长期方案要花很长时间。因此,在开始时要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并能预见到所用原始材料在选出自交系方面的价值。

Page 87: 玉米育种学 扬州大学农学院 作物遗传育种暨应用生物技术系 邓德祥

(四)、轮回选择要与系谱选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