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诗 ( 上)

47
初初初初

Upload: carsyn

Post on 07-Jan-2016

25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初盛唐诗 ( 上). 初盛唐诗(上)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王维 《 终南山 》 《 渭川田家 》 孟浩然 《 秋登万山寄张五 》. 制作:成林. 学习要点 一、分析 《 春江花月夜 》 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 二、体会 《 春江花月夜 》 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 三、了解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体会其诗歌的意境。 四、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五、分析孟浩然 《 秋登万山寄张五 》 的艺术特点。. 学习要点. 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初盛唐诗      ( 上)

初盛唐诗 (上)

Page 2: 初盛唐诗      ( 上)

初盛唐诗(上)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王维 《终南山》

《渭川田家》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制作:成林

Page 3: 初盛唐诗      ( 上)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

一、分析《春江花月夜》以月光统摄群象,画意、诗情、哲理交相融汇的艺术特色。

二、体会《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畅的特点。

三、了解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成就,体会其诗歌的意境。

四、分析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点。

五、分析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的艺术特点。

Page 4: 初盛唐诗      ( 上)

作者简介:

张若虚( 660——720),字号及生平事迹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

张 若 虚 《 春 江 花 月夜》

Page 5: 初盛唐诗      ( 上)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

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一种纯洁的情感。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Page 6: 初盛唐诗      ( 上)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题就令人心驰神往,集中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

Page 7: 初盛唐诗      ( 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Page 8: 初盛唐诗      ( 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在一起。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Page 9: 初盛唐诗      ( 上)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过春之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一层洁白的雪,这是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Page 10: 初盛唐诗      ( 上)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同时视线由远而近,由大而小,

最后凝结在一轮孤月上。

作者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好境界,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同时巧妙地缴足了题面,春、江、花、月逐一吐出,显得格外恬静幽美。

月光涤荡了世间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

Page 11: 初盛唐诗      ( 上)

这是月色构造的纯净世界和一轮孤月带来的遐思冥想。

宇宙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限与有限,令人深思。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景象,一种淡淡的伤感和烦恼迷惘。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句始终围绕月,感性动人。

Page 12: 初盛唐诗      ( 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人把笔触由上半篇的自然美景转向了人生图象。四句总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思念。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Page 13: 初盛唐诗      ( 上)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光入室,隔不断、卷不起、拂不去。

“ 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表现出思妇内心的烦恼和惆怅。

缠人的月色,恼人的月色。

Page 14: 初盛唐诗      ( 上)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月圆人未归,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思念尤甚,只愿跟随月光照游子。但一切都是徒劳,传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迅。

所有描写,均紧扣月。

Page 15: 初盛唐诗      ( 上)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江水流掉了春天,也流掉了游子思妇的

青春和幸福。

月已斜,花已谢,春已去,但人未归。

Page 16: 初盛唐诗      ( 上)

西落的明月伴着离情把一片伤感惆怅洒满江边的树林

月光之情,游子思妇之情,诗人之情交织一处,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的心上。

不知乘月几人归,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摇情满江树

摇曳生姿,情韵悠长,令人心醉神迷。月下美景,人生苦短,离别相思,流光如梦,千端万绪,总在此情内。

Page 17: 初盛唐诗      ( 上)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思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场景,令人难忘。

整首诗笼罩在月、春、江、花中,朦胧、空灵,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Page 18: 初盛唐诗      ( 上)

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Page 19: 初盛唐诗      ( 上)

诗情优美,哀而不伤。

所咏非一时一地一人之情,而赋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浓浓的离别相思在美景之下,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却又笼罩心头。

Page 20: 初盛唐诗      ( 上)

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随着韵脚的转换,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如同一曲优美的梦幻曲。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Page 21: 初盛唐诗      ( 上)

李泽厚: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Page 22: 初盛唐诗      ( 上)

王维《终南山》、《渭川田家》

王维( 700——761 ),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玄宗开元九年( 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开始亦官亦隐的生涯。先后隐居淇上、嵩山、终南山,历任右拾遗、河西节度判官等职。安史之乱中,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因此被定罪入狱,但终获赦免,官复原职,官至尚书右丞。王维晚年皈依佛教,无意仕途,常焚香独坐诵经。

Page 23: 初盛唐诗      ( 上)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之美与心境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其宁静之美与空明境界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Page 24: 初盛唐诗      ( 上)

王维长江积雪图

Page 25: 初盛唐诗      ( 上)

王维《伏生授经图》

Page 26: 初盛唐诗      ( 上)

苏轼: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Page 27: 初盛唐诗      ( 上)

王维的诗作受到禅宗思想很深的影响,他的山水诗中往往包含深远的禅意,他能够用静定从容的闲适心情,去观察大自然,抒写于笔端,作成绝佳的诗句。

Page 28: 初盛唐诗      ( 上)

王摩诘文集

Page 29: 初盛唐诗      ( 上)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Page 30: 初盛唐诗      ( 上)

这里总写山势远景:

重峰叠嶂,

绵延不绝。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夸张而见真实。

Page 31: 初盛唐诗      ( 上)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入山中所见近景:身在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回头看刚走的路,分开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云海茫茫。青霭蒙蒙,看得见而摸不着。

真切描写了山中的奇妙境界真切描写了山中的奇妙境界

Page 32: 初盛唐诗      ( 上)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登上中峰之顶,收全景于眼底。以“分野变”极写终南山的阔长绵延。“阴晴殊”是因为阳光的或有或无、或浓或淡带来的山中奇景。

此联高度概括,可谓尺幅万里。

Page 33: 初盛唐诗      ( 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这两联看上去与前三联写山的高、长、奇关系不大,实则意义相通。

既要留宿山中,可见山大;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一问一答之间,也道出了山中峡谷的深长。

Page 34: 初盛唐诗      ( 上)

全诗深得画理,

移步换形。

变换视角,从各个角度描写终南山,以不全求全,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Page 35: 初盛唐诗      ( 上)

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全诗展现了一幅温馨自然的农家晚归图。

Page 36: 初盛唐诗      ( 上)

暮色苍茫,夕阳斜照村落,一片安祥,牛羊徐徐归家,没入深巷。

慈祥的老人惦记着小牧童,拄着拐杖,倚着柴门迎他放牧归来。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Page 37: 初盛唐诗      ( 上)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麦田里的野鸡动情地叫着,呼唤着归窝;桑林里的桑叶已经稀疏,蚕儿正叶丝作萤,营造自已的窝呢。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农夫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扛着锄头归来,相互间亲热地打着招呼。

一幅乡村黄昏时分的晚归图,充满了恬然、自乐,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

Page 38: 初盛唐诗      ( 上)

乡村生活的恬淡自然,深深打动了王维,生出由衷的羡慕,而面对现实中的进退两难,只能怅然而叹。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Page 39: 初盛唐诗      ( 上)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落在“归”上。前面所描写的牛羊归、牧童归、农夫归,实则反衬出了诗人的无所归。

众皆有归的恬然、惬意,更反衬了诗人进退两难之中的惆怅。

Page 40: 初盛唐诗      ( 上)

孟浩然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689——740),襄州襄阳人,又称孟襄阳。曾隐居鹿门山,南游江湘,北去幽州。开元十六年( 728),赴长安应举,落第,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荆州幕,三年后病故。

孟浩然是唐代重要的山水田园诗人,在当时与王维并称“王孟”。

Page 41: 初盛唐诗      ( 上)

孟浩然禀性孤高,终身不仕,其山水田园诗更贴近生活,诗中的情景,常常就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诗的语言也自然纯朴,不假雕饰。

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Page 42: 初盛唐诗      ( 上)

《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随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Page 43: 初盛唐诗      ( 上)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孟浩然因登岘山对面的万山以望张五,并作诗寄意。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由梁陶弘景《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有所,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脱化而来。

Page 44: 初盛唐诗      ( 上)

三四句直入题意,登山远望,不见友人,望着南飞的大雁,诗人的心也随着它飞向远方。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随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暮色黄昏,心头不禁泛起淡淡忧愁;然而清朗的山色又让人逸兴生发。

Page 45: 初盛唐诗      ( 上)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从山上往下看,暮色中,劳作一天的人们正三三两两地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口。

放眼远望,极目天边,树看上去细如荠菜,江中白色的沙洲在黄昏中犹如一弯明月。

Page 46: 初盛唐诗      ( 上)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头诗句,既点明秋,更表现其对张五的思念。

Page 47: 初盛唐诗      ( 上)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

诗中村人自得闲适的情趣,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慨,优美的景色,都细致入微,诗味盎然。虽然不是律诗,但诗中已有对偶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