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16
2012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 5 年 29 年 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Upload: xiuli-zhuang

Post on 26-Jun-2015

1.150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8 download

DESCRIPTION

这是5月29日在杭州 多行业信息化创新论坛 上的发言PPT,一点想法,通过交流和行动来进一步发展吧。谢谢阅读,欢迎研讨!特别感谢教育大发现社区的伙伴们跟我做了很多的讨论。相关故事链接:开放课堂走向大规模协作(0522),http://www.haokanbu.com/story/321100/开放互联网的开放教学的设计与组织(0512),http://www.haokanbu.com/story/320117/拼图——开放课堂,http://www.haokanbu.com/story/320604/开放的互联网,大规模协作新时代,http://www.edu.cn/sns_12216/20120425/t20120425_769873.shtml

TRANSCRIPT

Page 1: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2012 年多行业信息化创新论坛 杭州 5 月 29 日

开放课堂,走向课堂新结构

Page 2: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庄秀丽

邮箱: [email protected]微博: weibo.com/xiulizhuang 博客: sociallearnlab.org/xiuli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育大发现社区联合发起人

Page 3: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教育信息化聚焦服务于“课堂”

“ 校校通”工程农远工程精品课程…...

Page 4: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信息化对课堂教学改革究竟意味着什么?

Page 5: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案例详情: http://www.haokanbu.com/story/320237/

案例:风化作用

宁夏固元三营一小 江苏省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

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

须弥山大佛为什么会风化呢? 三山岛的狮人面兽石像形成的原因?

考察地貌 引发问题;观察岩石 交流猜想;相聚网络 设计思路;开展实证 寻找证据;深度讨论 得出结论;回归自然 拓展创新。 ——黄敏

Page 6: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案例详情: http://www.haokanbu.com/story/319958/

案例:小记者话热贡

西宁市大同街小学、同仁吾屯完小共创作品

经过我们两个学校的项目老师协商,决定让学生以家乡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热贡文化做为项目活动内容。小记者活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语文园地习作里的学习内容,热 贡艺术是大同街小学地方课《可爱的青海》部分章节的学习内容,热贡艺术更是同仁吾屯完小的艺术课、校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这些条件为我们开展项目活动奠定 了很好的基础。——毛慧萍

Page 7: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信息化对课堂教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 课堂新结构

Page 8: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新结构逻辑图

师资、学生、教与学资源在新的环境、开放的环境下的重新组织,形成的课堂教学组织结构。

Page 9: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用技术支持的学习模型

——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 ( 20 1 0) 》( NETP)

何克抗教授在“关于《美国 2010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学习与思考” 一文中指出: NETP 提出一个对教育领域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命题———“要想显著提高教育的生产力 ,需要对教育 系 统 实 施 由 技 术 支 持 的 重 大 结 构 性 变 革 ” 。

Page 10: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 通过对教育变革诸要素及其整体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我们认为,可以把复杂的学习方式变革抽象为学习环境、学习主体、学习资源三大要素。教育的变革往往是从学习环境的变革开始的;首先接触、进入并逐步适应新学习环境的师生个体和群体,往往成为新学习方式的创造者和教育变革的倡导、支持者,并形成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与互动生成;而要能巩固与发展这些学习文化生长、创新的成果,则必须及时总结、提炼,并在交流、传播中将其转化为可重用、可再生的学习文化资源和教育改革资源,这样就能使教育系统进入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超循环”和自组织系统。这不仅需要具有创造性实践设计能力的教育研究者参与其中,而且需要得到不同层次教育改革决策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将此概括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学习论’(简称“整体生成学习论”)”。

原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9 年 23 期 第 58-65 页《新华文摘》 2010 年第 7 期 第 125-127 页 转摘

桑新民教授在《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 创造全球化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智慧》指出:

Page 11: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在行动!! 课堂新结构已见端倪,实践已经迈开了脚步

Page 12: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4 省, 80所学校(项目学校 +伙伴学校),表“好看薄” 43 次小组活动情况

个人故事 参与人数 评论数 阅读次数 收藏次数

1347 863 286 64063 289

Page 13: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Page 14: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可汗学院 http://www.khanacademy.org/

Page 15: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高校,开放课堂,走向课程社区

http://markusmind.wordpress.com/2011/10/13/an-open-didactic-triangle-change11/

Page 16: 开放课堂 走向课堂新结构 (0529-xiulizhuang)

教育信息化,数字校园,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于课堂的方向何在?

课堂新结构的形成和发展